顧卓雄 Daniel Ku
艾倫國際木業生態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過去幾年我在不同文章及場合都提到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型態,對於國內家具業者迴響不大,可能是由於秉持過去數十年外銷導向、無自主品牌及服務的舊包袱積重難返的經營模式所致,但這個情勢早於六~七年前已有所改變,大中華地區家具不再以外銷創匯製造為主,而且要強化品牌行銷及展店服務才是未來之重點。美國時代雜誌2000年7月31日封面主題”設計再生”中提到工業產品在價格及功能上幾乎競爭到打平手了,可能只有在設計上的差異來取勝。近年來我們也有不少設計發展的家俱在做,但只是好看而不感人,仍是缺少一些文化的靈動力。
回顧上個世紀初,世界各大都市如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北平、上海、新德里交通工具仍以馬車牲口為主,有了蒸氣式火車、鐵道建設及愛迪生的電燈、馬可尼的電報到福特先生及Bentz先生發明的汽車先後問世,大都市的牛馬和其糞便漸退場,煤氣街道路燈由電力系統逐漸取代,各國都市化居住環境住宅由獨棟大院到集合性公寓社區建立。二次世界大戰相隔時間很短,當時戰鬥飛機由單翼、雙翼邁向初期噴射時代,但殺傷力及毁滅性的增加對許多都市的興建大毁壞後接著大復建,也大大刺激新材料產業的興起和家具產業由手工打造進入工業化生產及遠距的運銷。這些現代化木工機械由早期英國發跡,傳至美國,隨之有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日本到近代台灣木工機興起成為全球坐三望二的地位都有其時代背景,其發展過程也是值得一書的。
《雖然昔日農業田園生活的家居風格被現代都會興起的摩登化式樣取代,但是人們素來有懷舊的情感,生活方式是任何民族文化的生活智慧的反映與呈現,要在都會公寓中也可體現先人田園生活的情趣影子依在,在更講求效率化的都市生活及訊息變遷前題下,對於歐美國家而言早有鄉村都市化、都市鄉村化的便捷,使得都市人生活方式和農村反差已不大,但在亞太地區二者仍有顯著差別。近年來,以中國大陸地區而言,各地鄉鎮城市化愈來愈快速,已不可逆轉,當然也影響這個家俱及裝潢產業的發展,網絡行銷、電視行銷已進入西方人動手自己組裝化(RTA化)的時代了。

《雖然昔日農業田園生活的家居風格被現代都會興起的摩登化式樣取代,但是人們素來有懷舊的情感,生活方式是任何民族文化的生活智慧的反映與呈現,要在都會公寓中也可體現先人田園生活的情趣影子依在,在更講求效率化的都市生活及訊息變遷前題下,對於歐美國家而言早有鄉村都市化、都市鄉村化的便捷,使得都市人生活方式和農村反差已不大,但在亞太地區二者仍有顯著差別。近年來,以中國大陸地區而言,各地鄉鎮城市化愈來愈快速,已不可逆轉,當然也影響這個家俱及裝潢產業的發展,網絡行銷、電視行銷已進入西方人動手自己組裝化(RTA化)的時代了。
若截取東西方歷史斷面關係來比較一以羅馬帝國(公元前150年到27年)到共和到和我國西漢(西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時期相比,可以看出東西兩種生活文化與地緣的相異之趣。以兩個王朝首都來看羅馬(緯度41N54) 及氣候和西漢京城長安(緯度34N16) -羅馬是沿襲希臘以石材造大殿,東方是以木結構蓋出宏偉氣勢。羅馬文明源自希臘愛琴海/地中海,海洋河流及相對溫暖濕熱,他們的民族愛好出浴戲水(如今龐貝古城遺跡可為見證),喜愛在浴池消暑,他們的起居臥室用材料及顏色有著當地各種民族的圖騰色彩及多神崇拜。
秦亡之後,項羽魯莾地燒了在咸陽京都的阿房宮,漢高祖建都再建了長安城(今之西安), 承繼了秦朝種種超群的合金技工藝及繽紛的色彩,也沿襲了戰國以來各國輝煌氣派及多元的價值觀,由一統之後又再分枝出各家不同表現。
1988年我奉前蔡崇文理事長之召,帶人先往北京(故都春夢)去探索其市場的發展潛力,隨即搭火車赴長沙再轉到馬王堆去看出土的家具及其他文物。當時王公貴族的服飾色彩、生活用具、生活情趣、神明崇拜都給了我啟發與震撼,也使我想到自古以來把我們漢唐遺風仍相當完美地保存的是在日本社會,如京都、奈良等城市。日本移植中土文化又加以當地化,再經過明治西化後綜合至今的現代和式風格卻有其一致的精神面貌。上述兩相比較,我們漢朝王公貴族們和羅馬元老貴族們都優雅地、奢華地生活過才留給了我們今日珍貴經典寶藏。

今日西洋人所謂Japan Design其實是日本對古代中華文化型態做了他們的生活中再詮釋及實踐,”文化位移”成了Japanese Style及Life Style可說是漢唐風的日本版之再現,和現代生活的連接有其脈絡、有深度,也加上幾許神話(如照片)。所以再把中國家具發展史研究一下,也可找到我們華夏生活的演進史,今日杭州已有專家正在以考古臨安(南宋京城)來做今日杭州城市風貌的精神文明的佐證參考。(註:”圖說南宋京城臨安”作者傅伯星先生)
近年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前任周功鑫院長已細心地注意到這個方向,把華夏生活借館藏精品中分類整理呈現出我們自己民族的生活型態,在台北捷運站有計劃地展出,這是一個由古老文化底蘊發散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及娛樂探索回顧(如圖照片)。風雅細膩之處讓我們有一個來自文化源頭之啟發。我們今日不論是所謂”文創”也罷,動漫、遊戲也罷,這是一個蠻”奇怪”的名詞及新型產業,總之生活型態形成和設計新發展是相互輝映。
除了垂直式發展外,當然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 和其他異國文化做水平交流及各自選項的融合。在官政能教授的舊作”企業產品之文化理念(A Cultural Philosophy of Business Products)開頭一段呼應我上述的觀點:”文化是一種為經營某種生存、生活方式而醞釀出的種種精神與物質層面的活動”。所以回看我們生活在大中華文化經濟圈的人民(特指兩岸四地)可謂”性相近,習相遠”,在過去63年(1949-2012)的時代裡,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雙雙地強勁發展,總體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貧與富及人民素質的差異、生活條件的差距,由基本的生存到追求生活改善,已進入所謂”小資奢華”的程度,但各階層人民的心中的期盼願景不同,因文化、水平、地域不同,大數人仍受中、港、台、韓電視劇上裝潢”道具”的影響了!

二戰後,美式、歐式、日式、西風、東風在我們兩岸三地出口大量中、高低廉家具中,我們是邊做、邊仿、邊問什麼是我們”理想生活方式”?什麼是我們”自己的住宅”的內裝?和式、台式、閩南式?上海租界花園華房、北京四合院?喬家大宅?鼓浪嶼小洋房?古人有云:”富三代後才知什麼是穿衣、吃飯”,那麼年輕世代的中產白領又受到誰的生活方式教育及啟發呢?
以西方各國在二戰後特別在1960年代有幾組生活方式主題家居連鎖陸續出現了。1996年意大利著名的雜誌Domus(註:775期10月份)刊出一篇難得的經典專訪報導「6家歐洲著名家俱複合店:Household Projects”居家主意”(Home Ideas)」,該雜誌一向抱持著反對大眾化家俱、大量化生產,主張家俱應是小眾型而不是採制式化、系統化的傳統立場,何況對極富浪漫創意、彈性變化的家俱設計王國意大利而言,他們會欣然同意全球化有誰來主宰嗎?
As time goes by(隨著時光輕移),儘管立場不同,Domus請來重量級設計大師Mr. Mrrio Bellini以社會經濟及文化源起的角度來探討可能的發展。眾所皆知的意大利經典家俱廠如Cassina或B&B的那種檔次是可以”傳家型”的家俱,但對於年青世代消費者而言,老一輩的抵擋不住他們要去買IKEA家俱,然這個是當時(1995年)勢趨的新浪潮。依我看來,我們擋得住人們去麥當勞速食店消費嗎?平價+設計時尚+在地文化元素的家居Kit Furniture及Furnishing是個不能略的大趨勢。
再看近年來家俱與生活結合連鎖店的發展,大眾消費者不會關心小小瑞典IKEA當年是如何堀起的,對從事家具業者而言,也不太去深研其背後的動力,瑞典人能把IKEA經營得成為全球巨霸,抓住全球單身、中產、低廉、平價、有設計味道的DIY型家具絶非一個老闆可為的,而是有專業、精采的團隊。他們把英國老字號Habitat併購但留下其名,同時也在英國平行地開了IKEA-UK,但吃下義大利CASA KIT連鎖店卻消滅其名。IKEA挺進日本市場時入境隨俗,尊重日本市場採用JIS 4星級板類來製造板式家具(台灣為F1級板)。
IKEA先來到遠東的市場選是在英屬香港地區登陸(也是免稅地區)第一座在海運中心試營運數年,IKEA不是自主的,而是透過香港百年的英國貿易商,再來台灣,再攻入北京市場,這個路徑是很有北歐維金人的戰略性的。但在台灣後起的類似的家居生活主題店也有如龍疆國際最早有森悅家,結束後,衍生出今日歐德家具,生活工場之後,後有品東品西、綠的家具及詩肯柚木小連鎖,相繼在大陸有曲美、紅蘋果、索飛亞等大連鎖佈局,他們不是以外銷導向的生產,全力攻向本國市場。


最近IKEA在沙烏地阿拉伯被逼改其IKEA除女性模特兒,是一個好案例。家俱是生活文化/文化生活的硬體集成,當應因地制宜尊重在地風俗、宗教、生活習慣。就以KFC肯德基炸鷄在中國大陸為例也賣起中式早餐,油條、豆漿、稀飯,業績顯然比麥當勞漢堡要好。所以台商第二代接手其上輩企業的經營方式已不再專注於OEM、ODM,而是大大往品牌行銷及服務路上去拓展。但要有好品牌,最好要有其”文化內涵”與其設計及貼近生活的特色。
去年的一期我已提出中國家具的精神內涵是什麼?我特別再強調林語堂(幽默大師)先生寫的名著「生活的藝術」的研讀,這本原來是他用英文來介紹當時的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及生活的方式引經據典,堪稱前無古人。但在今年有一位”後者”來了,就是台灣的任祥女士(姚仁喜建築師的夫人) 的新作”傳家”,以四季方式呈現出亮眼的另一傳世的經典之作。把我們優雅輝煌的古老傳承用了她五年光陰好好地貼近我們的現代生活詮釋得令人擊掌讚嘆呀!相信每個從事家具業、設計業人士可以把這代表兩個不同時代的兩部書(西方稱之為SOURCE BOOK) 再詳讀一下,有這樣的內涵及眾人生活的實踐,期望在大家聯手努力下,在不近的未來,我們現代中國人的華夏生活的型態就可成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