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马彩

 

遇見南陽師與芬尤
 

胡佑宗  Hugh Hu
唐草設計公司總經理

台灣工藝的可能未來

     去年初出於對台灣傳統鑲嵌家具木藝「茄苳入石柳」的好奇,在好友的引薦之下,認識了台南的老匠師陳南陽先生。這段期間還帶了好幾批國內外的設計師與學生,去打擾了他好幾回。老先生每次總是熱情接待,談起木藝卻又謙虛自持,一派長者風範。問起他技藝的傳承,他總是重申不收徒,原因是「怕耽誤人家一輩子」。南陽師說來誠懇,我聽著却心酸。經歷過產業極其低迷狀態的老藝師,雖說對自己的技藝有一份堅持與自信,但心底還是有一種對自己行業前景的不安。

 

     台灣的工藝歷史其實並不長,又不斷經歷劇烈的社會變動,要堅持一門技藝,其實是真的很不容易,背後不知要有多少堅持的精神與銳意創新的能量。台灣的工藝產業也曾經歷就以布袋戲為例好了,短短五十年就由傳統到金光再到霹靂,總能找到和新時代呼應的形式,令人歎為觀止。

     不過這種成功「進化」的案例,在台灣其實是極少的。作為一位設計師,多年來服務過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常常在了解了他們多年的產業奮鬥經驗之後,驚訝地發現有極多的公司,幾乎是每一二十年,就會換一樣主力商品。過去做炒菜鍋的,今天可以做榨汁機,明天也不排除跑去做調酒設施。只要這樣產品的市場不看好了,利潤降低了或競爭者多了,大家就開始花腦筋想看看還可以做什麼。或許這就是台灣人的開創精神與彈性,台灣的生命力。

 

     雖說如此,但我總覺得大多數「棄A就B」的調整,好像少了一種支撐的骨幹。彈性,或許是適應變動環境的良策。但人太有彈性時,是不是也會太輕易丟失了一些過去所累積的價值。所以當我由林東陽老師處,知道丹麥的家具產業中,竟有如「哥本哈根匠師公會」(KOBENHAVNS SNEDKERLAUG,1554~)者,能延續450年以上的歷史,就不只是驚訝而已了。

     林東陽老師又是另一件故事了(我很想稱他為東陽師)。由台北科技大學退休後,林老師不但對家具設計與工藝的熱情不減,還在林口舊居創辦懷德居家具知識館與木工實驗學校,努力提升台灣對家具工藝價值的認知與實踐,並且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作育英才。林老師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帶動了台灣重新認識家具文化的一波熱潮。

     約一年前遇見林老師,他鼓勵我爭取機會,協助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一項家具工藝展。企劃的定位是一檔國際合作展,是想藉著丹麥家具設計大師芬尤(Finn Juhl)的百歲冥誕,順勢為台灣的民眾介紹這位不世出的設計奇才,以及芬尤創作背後的整個時代的丹麥工藝精神。

 

     我素來景仰林老師千山獨行的熱情與毅力,雖說對木作與家具領域,涉獵不多,但在林老師的文章引領之下,讓那個丹麥傢具獨領風騷、大師輩出的年代,煥發出一股迷人的風采。更重要的是,北歐設計現在還是在世界家具界占有一席之地,對於目前工藝產業亟待突破的台灣來說,一定有可供參酌之處。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NTCRI)成立近六十年來,一直扮演台灣產業轉型背後重要的推動力量。也因台灣經濟形態的轉變,NTCRI的角色也由促進產業發展,轉向從文化層次推動工藝產業的保存與創新。但近十年來NTCRI在保存工藝文化資產與推動創新上,也逐漸意識到如果要讓工藝文化維繫下去,引入現代設計的思維與方法實有其必要。例如五年前開始的「Yii」品牌計畫,極力促成設計師與台灣頂尖工藝家合作創作,就是一個突破性的前瞻創舉,也在國際上獲得一定的肯定。

     這個結合工藝與設計能量的「新」合作架構,其實正是丹麥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採取的突破方式。事實證明,成果是十分豐碩可觀的。 直到目前,這些當時所創造的眾多作品,至今都已成為文化與產業的資產,而且還在發揮其影響力與經濟價值。 丹麥的家具工藝產業目前雖然同樣面臨產業的凋零與轉型,但至今仍維繫著家具製造的傳統命脈。甚至許多經典傢具在歲月的淬煉之後,價值不減反增,光芒益加璀璨。細加探究,全得歸功於設計與工藝建立起了長期的夥伴關係,勇於創新與接受挑戰,一起激盪出超越當時世代的嶄新家具面貌。 所以我們面對目前顯得羸弱台灣工藝產業,或許該思考的是, 我們如何能從看似老舊的技藝中,為之注入新的能量,開發出新的產業與文化價值。 是不是當我們面對時代變局時,除了「轉業」的彈性之外,也能有另一種選擇,一種「固本」的調整方式呢?

     當然展覽的呈現不會這麼沈重,因為芬尤真的很有趣!在那個時代,他就算不是個怪咖,也絕對是異類。跟其他同時期的設計名家相比,芬尤的人與作品,都流露出一種大方與灑脫,若非天縱英才,就是一種謀定而後動的篤定。 為了盡可能呈現出丹麥家具發展的歷史與時代因素,打開更廣的思考角度,同時也讓不見得很瞭解家具設計的觀眾,也能夠有最大的收獲,所以在規劃主題時,將展覽區分為四個部份:

一、序曲_丹麥的工藝傳統與現代創新

     能量的爆發往往經過長久的蓄積,丹麥的例子便印證了這一點。悠久的家具木藝傳統在面對現代思潮的衝擊之下,在上世紀初也面臨了巨大的發展困境。許多有遠見的先鋒,在產業創新、人才培育與國際宣傳上多管齊下,再加上抓準了新的家居需求與國際情勢,遂開啓了丹麥家具三十年的盛世。

二、詠歎_芬尤與當代大師們

     四〇到七〇年代,在前述條件下,丹麥傢具呈現出活潑的創新氛圍,名家輩出。眾多大師當中,Finn Juhl無疑是開啓這波風潮的領航人物。他特立獨行的家具實驗,挑戰了材料與形式的表現極限,在熟練的匠師的智慧與技藝中,一一化為與當代藝術同步的家居雕塑。 展覽透過芬尤的作品與其他大師作品的對應,如Borge Mogensen, Hans J. Wegner, Ole Wanscher, Arne Jacobsen, Poul Kjærholm,既可點出芬尤的作品原創觀點,更可看出那一代人間不同的創作觀與整體的創意光譜。

三、協奏_徘徊在工藝與工業間的創作

     當然面對新技術與生產條件的不斷變革,如何善用新契機,同時保留住工藝的精粹,是工藝家與設計師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在磨合的過程中所作的諸般嘗試,不見得都能成功,但却也不能抹煞其價值。這個部份紀錄了芬尤在不同量產方式下,仍能維繫其一貫輕盈流動的有機美學。而且時至今日,許多作品在五六十年後的今天。仍展現出無比的當代美感,不得不讚歎其獨到的美學眼光!

 

四、餘韻_新時代的迴響

     雖然盛世已往,產業規模也不能與當年相比,但許多傳世經典,仍巍巍支撐著丹麥的家具產業。對後輩的丹麥設計師來說,這些聲名赫赫的創作前人或許是壓力,但也更可能是大家的楷模與標竿。設計大師們所創下的丹麥家具顯赫名聲,固然在國際上搭起了一個可以展現的舞台,但是當代的創新價值與文化演繹,還是得靠有才華與想法的新銳設計師展現出來。最後我們以四位頗可期待的丹麥家具設計師,作為展覽的結語。因為我們在丹麥的例子中,看到工藝精神的永續契機。

 

     總結說來,我們希望由Finn Juhl的作品中,看見背後工藝豐厚傳統當中可貴的態度與價值;看見在時代氛圍轉變下,設計家迎向未來的藝術哲思;看見設計與工藝攜手創新與挑戰的精神;看見如何在借助工業量產手法下,却仍高度尊重原創精神的用心與經營。這些都是我們希望藉由Finn Juhl這位大師的作品光譜,讓台灣的工藝、設計與產業界,能激盪出更多面對我們當前處境的智慧。

     台灣正在迎向一個全面創新的國度。 讓我們重溫工藝人背後的突破精神與頂真態度,體察設計努力追尋時代精神的探索勇氣,更要看到在時代變化與科技的進展的巨浪中,經典作品如何在不失原創意義下與時俱進,維繫住作品當中的人文精神與價值。 在諸多現實的挑戰之下,若能體會每一個轉折都是契機,每一個緣起都需遠見。我們自然可以深化、經營出我們自身工藝造物精神中的人文傳統。

 

     展覽籌劃告一段落之後,腦中還是時常惦記著南陽師的身影,我也難忘東陽老師苦口婆心的諄諄提醒。兩位早過耳順之年的長者,讓我看見了台灣工藝的現實困境與拼搏的熱情。 未來的路,還得更多人接棒走下去。我們深知,要展現新時代的工藝面貌,實有賴創意、工藝、產業與行銷能環環相扣,組成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鏈,才是最終的解答。在這個台灣工藝發展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實有賴更多人齊心合作。大家一起挽起手來打拼,並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澳门特马彩(中国)有限公司 澳门特马彩-秒速赛车有限公司 澳门特马彩-澳门特马彩有限公司 (凤凰彩票)中国有限公司 百姓彩票【中国】有限公司